联系我们

桥头河镇大范村现有现行国家标准建档立卡贫困户123户310人,其中一般贫困户86户245人,低保贫困户27户55人,五保贫困户10户10人。2014-2015年已脱贫18户55人,2016年计划脱贫30户87人,2017年计划脱贫27户83人,2018年计划脱贫47户85人,2018年年底将全部脱贫。

导航: 大范村 > > 刘建康:增强党员意识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刘建康:增强党员意识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大范村   2017-12-06 15:44:54 作者:qthdfc 来源:字体大小:[ ][ ][ ]

增强党员意识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市委党校校长、党委书记  刘建康

 

 要:党员意识,就是共产党员对党的性质、宗旨、历史使命以及党的纲领和任务的自觉性认识,其本质是党的整体利益与意志在具体党员身上的集中体现。党员意识首先是党员对党的理论、纲领的自觉追求,只有增强党员意识,才能从根本上保持党的先进性。

关键词:党员意识 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党员意识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是党员自觉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一种思想意识。

一、增强党员意识的重要意义

党员意识是党员对党的纲领与任务的认同,是在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与纪律的认同基础上形成的,是每个党员所应必备的素质。作为一名党员,只有提高自己的党员意识,明确党员的基本要求及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才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1. 增强党员意识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党员意识与先进性意识密不可分,增强党员意识就是增强先进性意识。在国际、国内新的形势下,如果党员意识淡化或丧失,从而会导致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增强党员的党员意识,坚持理想信念,是党准确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在与时俱进中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成败。

2. 增强党员意识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必然要求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只有不断增强党员意识,始终牢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才会带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带头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才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实践“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誓言,进而起好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自己积极、主动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其他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3. 增强党员意识是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我们党的一个政治优势。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其凝聚力的大小和战斗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只有增强所有共产党员的党员意识,联系群众,关心群众,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才能让人民群众感到党能真正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进而永远跟随共产党,使更多的优秀分子、先进分子集中到党组织中来,不断发展壮大党员队伍,真正体现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一政治优势。

4. 增强党员意识是维护党员形象的需要

党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党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党在群众中的威信。“诚于中而形于外”,形象是外在的表现,其内在的、根本的决定因素则在于党员意识,在于党员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党员意识要求我们每一位党员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维护党的形象。这既是党员的义务,也是党章的要求,更是每个党员的重大政治责任。

二、党员意识淡化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当前,在我们的党员队伍中存在一些理想信念淡化、宗旨意识淡薄、纪律意识松懈、担当意识缺失等现象,有些党员甚至堕落到落后分子中,站在党的对立面诋毁党、谩骂党。这些现象行为虽然只是少数,但极大地损害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破坏了党的形象,损害了党的权威,给党的执政地位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党员意识淡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感、尊严感缺失。一些党组织对党员的管理不强,三会一课制度的执行流于形式,没有督促党员及时形式他们的权利和义务。部分党员自身的党员意识淡薄,对组织失去信任感,在工作和生活中没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混同于群众,甚至混同于落后群众之前,同党组织采取对立的行为。还有一些群众对党员的尊重感弱化,由于身边的党员没有体现先进性,没有发挥表率作用,甚至有些党员是通过裙带关系发展进来的,所以普通老百姓对党员的这种尊重感开始弱化,对共产党员的神圣称号开始弱化。二是党员意识结构失调。党员意识的不同构成要素,彼此应是相互匹配的。然而,时下个别党员在其意识中,一些意识相对地说还比较强,而一些意识则严重缺失。如有些党员办任何事都要问“是不是组织的意图、组织的安排”,组织观念不可说不强,但思想却不够解放。有些党员思想解放,进取心强,但宗旨意识、奉献精神缺乏,群众观念不强,过于看重自我价值。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勤政意识尚可,但缺乏廉政意识,或者虽有廉洁意识,但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缺乏抓科学发展的意识,等等。三是组织观念开始淡化。党员组织观念淡化大多是从局部的、量的变化开始的,并逐步向更多方面扩张发展。它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理想信念淡化,对共产主义感到迷茫,对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失去信心;宗旨观念淡漠,讲奉献、愿付出的少,要待遇、求回报的多;党的组织观念缺乏,对上级的政策和党组织的决议,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敷衍甚至抵制,等等。这些错误如不能得到及时遏制与纠正,就会由量的变化发展到质的蜕变。

党员意识淡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有的党组织对党员入党把关不严,出现的“近亲繁殖” 、“家族支部”现象,有的人为了入党,拐弯抹角通过各种关系打招呼;有的人为了入党,采取请客送礼的方式接近组织;有的人依赖自己亲戚家族的社会地位,靠“上级领导”的关照加入组织。二是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多元化。包括党员在内的民众,不在以是否为一名党员而欣慰和自豪。人们崇拜更多的是大富翁、有钱人,以掌握的财富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更让一些党员特别是最底层的党员不能理解的是,曾经唯有共产党员才有的特殊待遇也给取消了,一些非共产党员照样的出人头地照样的发财,社会地位一样的崇高。自然党员的身份风光不再,曾经闪耀在党员头上的美丽光环开始渐渐褪去。既然党员的社会评价不在像以前那么至高无尚,久而久之,很多党员自然在迷茫中慢慢地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三是党组织对贫困党员的帮扶力度不够。一些党组织对贫困党员的帮扶存在重形式、走过场的现象,不能够真正的为贫困党员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只是拿出点现金或帮助,解决眼前的小问题,而达不到让贫困党员脱贫的目的。如果党员都不能实现脱贫,那么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力也会降低,党员的先进性就不能得到体现。四是一些农村舆论阵地失守。在一些农村,党组织和党员的关系比较紧张,党组织对于党的正确主张宣传力度不够,而一些群众的权利意识增强,村务不公开等行为更是加剧了党组织和群众之间的矛盾关系,一些群众开始“以偏概全”,认为党组织都是不可信任的,党员干部都是贪污腐败分子。

三、增强党员意识的途径路径选择

党员意识是党员对与党的纲领任务的认同,是在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与纪律的认同基础上形成的,是每个党员所应必备的素质。作为党员,只有提高自己的党员意识,明确党员的基本要求及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才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自觉加强党性学习修养

增强党员意识,首先必须要加强学习和教育。只有加强学习,才能使党员对党和党所领导的事业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提高;才能使每个党员都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党的现实状况把握事情的本质主流和内在规律,从而坚定对党的信念,增强对党的信心。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党员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真正把党的理论贯穿于党员的头脑中去,使之能指导其工作实践,把增强党员意识化为自觉行动。   

增强党员意识,必须要加强修养和实践。增强党员意识,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增强党员意识的要求,在改造社会的客观实践和完善自我的修养锤炼中真正去实现自觉增强党员意识,并且还要通过工作实践和生活实践来检验和确认。党员意识是一种主观内在的东西,但它又要通过具体的言语和行为外化出来,或者说在实践行为中得到具体的物化

(二)充分发挥党建调节功能

增强党员意识必须充分发挥党建“调节器”的作用,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中必须调宽党员与群众的距离,使党员能够带头带领群众干事创业。在具体工作中应该调小党员和群众之间的距离,使党员和群众零距离接触,切实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起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切实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方面,要着力培养每个基层党员良好的生活作风和健康生活情趣,坚持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树立崇高道德形象,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良好形象。在实际工作中,每个党员要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珍惜党员的名誉。另外,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坚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积极解决好群众最关切的利益问题和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解群众所困。

另一方面,要做好每件小事,平凡中见伟大。我们基层党员要从切身实际出发,做好每件小事。在工作中注重细节,把好每一关,尽全力做到零差错,默默地做好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中履行着党员的职责。作为基层的共产党员应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站在当代世界的前沿,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用丰富的知识完善自己,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前进,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三)做好困难党员帮扶工作

做好困难户帮扶解困工作,应当尽量整合扶贫资源,完善帮扶体制,了解困难党员的现实需求,增强扶贫措施的针对性。积极构建系统的帮扶解困工作机制,使这项工作成为经常性的工作,常抓不懈。

一是着眼长效,坚定不移的走产业扶持路子。必须走出“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的传统思维模式和生产方式,把大力发展生产力,夯实农村经济基础作为重中之重,始终抓住产业培植这个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创新扶贫方式激励帮助困难党员户大力发展种植经济林木、畜牧业等产业,带动贫困党员户走上“造血强身”的自我发展之路。

二是标本兼治,既要“输血”又要“造血”。 做好贫困党员帮扶解困工作,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既要“输血”,更要“造血”,以便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对于那些存在“等、靠、要、怨”等观念落后、思想僵化的贫困党员,要突出思想引导。对于那些因年老体弱、天灾病痛或不可抗拒的突发性自然因素而导致一时贫困的党员,要及时给予生活扶助,以“输血”扶贫为主,以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对于那些有脱贫的愿望和信心,因缺少资金而无法起步的贫困党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生产性扶持。对因病、因学致贫的困难党员,可以创业基金贴息借款等办法给予帮扶。

三是整体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全社会参与困难党员帮扶解困工作的帮扶解困机制。坚持党员走访慰问制度。在每年的“七、一”和春节期间,看望慰问帮扶对象,注重给予精神鼓励和一定的物质帮助。把物质救助与精神救助结合起来,对生活贫困党员适时谈心谈话,掌握党员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帮助生活贫困党员解开思想疙瘩,鼓励士气,振作精神。建立社会捐赠及救助制度。把帮扶贫困党员纳入整个社会救助体系中,在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济、农村五保户供养、再就业免费培训时,适度向困难党员倾斜,使党内互助与社会救助相结合。建立“农村贫困老党员帮扶救助基金”,以经济扶助的方式,对遇到困难的老党员进行帮助。

(四)主动占领农村舆论阵地

新形势下,要主动占领农村舆论阵地,必须大力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农村思想和文化阵地。

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社会风尚,牢固占领农村舆论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农村思想阵地,需要形成全方位的舆论引导格局,以大白话讲清大道理,以正气歌汇聚正能量,以新办法用好新阵地,以好队伍打造好作品。一是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根据农村社会生活生产的需要,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树立榜样,让农村不同类型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榜样。二是合理运用民俗资源,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农村,富有乡土特色。只要找准了群众所关注的利益“兴奋点”,我们也就找到了与群众沟通的平台。民俗资源便是“兴奋点”之一,它对新农村的道德风尚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社会风尚,应当大力倡导符合时代要求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民俗活动。三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农村中偷盗及“黄赌毒”、封建迷信、邪教等现象,树立良好的村风、民风,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

另一方面,把农村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依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农村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结合具有农村气息的文体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弘扬社会正能量,牢固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形成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一是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农村乡土文化的结合点,通过民间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民间乡土文化,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重点是在农村深入开展“道德讲堂”、“扶贫帮困”、“美丽乡村”等活动,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的生动实践。二是把农村特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要通过农村一些地方特色、知名文化品牌,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特别是24个字的“三个倡导”,使其化为农民主体的思想文化自觉。农民群众愿意接受有价值、有说服力、实用的先进思想,不喜欢接纳言之无物、刻板生硬的说教。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内涵的“普通话”转化为“地方话”,将“大主题”转化为“小故事”,将“大社会”转化为“小舞台”,寓教于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的经验和感悟之中,将抽象的理论话语“翻译”成谁都能听得懂的故事,把抽象理论变为生动直观的具体告知和行动引领,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感染力,架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农民群众之间的双向桥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思想精华让农民群众能够接受,做到让广大农民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