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桥头河镇大范村现有现行国家标准建档立卡贫困户123户310人,其中一般贫困户86户245人,低保贫困户27户55人,五保贫困户10户10人。2014-2015年已脱贫18户55人,2016年计划脱贫30户87人,2017年计划脱贫27户83人,2018年计划脱贫47户85人,2018年年底将全部脱贫。
早春马铃薯早熟高产栽培集成技术
播前准备
1. 选择优良的高产早熟优质品种
一般采用生育期在55~65天(出苗到收获)的早熟品种,如‘荷兰15’‘鲁引1号’等脱毒种薯。
2. 整地造墒及种薯处理
冬前深耕30厘米以上,整平后浇水造墒。播前耙磨2次,精细整地,做到垄面无坷垃。种薯处理:晒种,种薯在入库贮藏前在阳光下晾晒1~2天,以杀死块茎表面病菌和减少块茎水分;播种前30天剔除病烂薯块后晒种1~2天;切大块、催大芽播种。切30~40克的大块,催5~8厘米长的芽;低温炼芽。芽长5~8厘米后置于0~2℃散射光条件下炼芽3~5天,使芽变绿后播种。
播种与移栽
1. 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应用
中原二季作区可于1月中下旬到立春前播种。播前细耙一遍,整平土地。平地开沟,沟深30厘米,每亩在沟内铺放秸秆(麦秸、玉米秸、稻草、食用菌下脚料、锯末等)3000千克。每每亩施用菌种5千克,用100千克锯末(豆饼或食用菌下脚料)拌匀后,均匀撒入沟中。实行双行起垄种植,覆土起垄,垄距80~85厘米,每垄2行,斜对角播种。株距20~25厘米,每亩播种4500~6000株。覆膜时要做到平滑严密扣紧,畦头畦边地膜埋入土中10厘米左右,埋土压实,要达到“严、紧、平、宽”,即边压严、膜盖紧、面铺平、见光面宽。盖膜后可用湿土每隔几米堆土压膜防风。
2. 配色地膜的选用
双行垄选用幅宽90~100厘米,透明带宽30~35厘米,厚度0.006~0.008厘米,黑色部分透光率小于25%的配色地膜为宜。每每亩用量3.5~4千克。
田间管理
1. 温度调节
马铃薯喜冷凉条件,光合作用最适温度是16~20℃。最适宜块茎生长的土温是15~18℃,超过21℃营养生长加快,块茎生长受抑制。因此,生长期间要注意温度变化,及时通风换气。白天棚温20~26℃,夜间12~14℃。保持农膜清洁,随外界温度的升高逐步加大通风量。
2. 肥水管理
马铃薯全生育期平均保持在80%左右的土壤含水量为最理想。其中苗期要保持在70%~80%,收获前保持在65%~75%为宜,块茎形成至块茎膨大阶段必须保持在80%~85%。前期墒情好应控制浇水次数,适当蹲苗,引导根系下扎。出苗后及时破膜引苗,并用湿土封好苗孔,提高地膜的增温保墒性能,同时防止热气蒸伤幼苗。进入团棵期后,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复合肥20千克,硫酸钾15千克,顺垄随水冲施。以后每10天左右浇水1次,以半沟水为宜,切忌大水漫灌,保持土壤通气性,促进薯块膨大。
病虫害防治
延长马铃薯的后期叶片功能期,对马铃薯的产量形成非常关键。可以结合病虫害防治,进行叶片保护。在马铃薯开花初期叶面喷施0.2%硼酸,在薯块膨大期叶面喷施2~3次磷酸二氢钾。寒流来临前喷施0.6%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增加马铃薯的抗性,防御霜冻发生。
适时收获
根据生育期及市场行情适时收获。收货前5~7天停止浇水,收获时最好在晴天上午,土壤松散时收获,尽量不伤薯皮,以便贮存和运输,收获后及时清理残留的配色地膜,保护好土壤环境。